在河南社会工作云课堂的精心组织下,有幸在线收看了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王璐倩主讲的“从实践到呈现:司法社工案例的撰写与总结”课程,收获颇丰,对司法社工案例的分类、与报告的区别以及不同类型案例的关注重点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一、服务案例分类明晰,指引实践方向 课程伊始,王璐倩对服务案例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分析评估类服务案例和干预类服务案例。分析评估类服务案例涵盖社会调查服务案例、训诫教育服务案例、家事观护调查服务案例;干预类服务案例则包括帮教服务案例、被害人保护救助服务案例、家事观护服务案例。这种分类方式为司法社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案例类型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有助于社工根据不同案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在面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服务案例时,社工可以依据此类案例的特点,着重收集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犯罪动机等相关的信息,为后续的司法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区分服务案例与报告,把握撰写要点 服务案例与服务报告的区别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服务报告是根据委托方需求撰写,重点在于准确呈现报告内容;而服务案例则是对服务过程和内容的总结提炼,更注重服务效果、服务亮点与反思的呈现,且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要避免脱离实际和脱离专业。这一区分让社工在撰写材料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不能将服务案例写成简单的服务记录,而应深入挖掘服务过程中的亮点和成效,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服务的价值。同时,要确保内容真实可靠,符合专业规范,这样才能使服务案例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三、聚焦不同类型案例,明确关注重点 (一)分析评估类服务案例 分析评估类服务案例与社会调查报告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提炼和反思。在服务背景方面,要清晰说明案件来源和案主基本信息,为后续服务提供基础。服务过程中,需记录开展的频次和主要服务内容,如建立关系、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等。基础资料梳理是关键环节,要对案主的整体信息进行提炼呈现,展示调查与分析思路,避免写成流水账。原因分析可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增强分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需求分析与建议部分要紧密结合案主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反思环节则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微观层面聚焦服务本身,中观层面考虑机制的搭建和支持系统的构建,宏观层面关注政策和群体问题,全面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干预类服务案例 对于干预类服务案例,服务背景同样要明确案件来源和案主背景信息。需求评估需要综合案主、家长的表达以及社工的专业评估,全面了解案主的需求。介入过程要提炼介入焦点,一般与需求评估相对应,避免冗长叙述。服务效果要与需求评估和服务目标相对应,清晰展示服务取得的成效。反思部分与分析评估类服务案例类似,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四、案例呈现生动,深化理解应用 王璐倩通过两个具体案例进行呈现讲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详细展示了如何按照上述要点进行案例撰写,从服务背景的介绍到服务过程的描述,再到需求分析、服务效果评估和反思,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实际,为社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这两个案例,社工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类型案例的撰写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案例撰写的质量。 此次课程为司法社工在案例撰写与总结方面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指导。通过学习,社工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服务案例的分类、与报告的区别以及不同类型案例的关注重点,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科学、规范地撰写案例,为司法社工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专业力量。 |